关键字标签:垃圾车
海口琼山区三门坡镇的龙鳞村喜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。这个只有52户家庭的小村庄,是如何获此殊荣的?其中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变化?记者带着疑问,走进龙鳞村,从创建方式、民风、经济发展等方面多角度、多方位探访小村之变。
走进龙鳞村,你会发现这里村舍明净,巷道整洁,龙湖边上,原本是牛棚、猪圈的椰林,已经成了摆放琼剧脸谱、艺术石刻的休闲空地。龙湖里,碧波荡漾水清澈,这个小村庄已从原先的脏乱差蜕变成全国文明村。
政府包工包料搞建设
村民冷眼旁观丢垃圾
“以前我们建文明生态村,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啊!”海口市琼山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区文明办主任王启在基层工作十多年,对各村建设,他颇有发言权。他告诉记者,最初政府是以包办的方式来建设文明生态村,不仅出钱买建设材料,还出钱请工人,修村道、铺草坪、整平台。然而,政府的“好意”,村民却没有“心领”。
王启说,好不容易将村里的“硬件”建设好了,可人一走,原来的“脏乱差”又回来了,村道上到处是乱丢的垃圾,刚铺好的草坪,村民就在上面养鸡鸭、放牛,这样的情况还反复发生,甚至在要求村民打扫卫生、做好管理时,村民还声称“这是政府做的东西,要管就由政府来管”。村民如此“高高挂起”的态度,让干部们很是惊讶和寒心。
这样的情况,不仅在王启当年所在的红旗镇出现,甚至在全区各个文明生态村建设初期,都曾出现过。说起这一段历史,龙鳞村农家乐负责人唐吉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,因为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这个村子里。如何转变建设方式,成了各级乡镇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“新课题”。
村民自筹资金建家园
垃圾日产日清学文明
“政府包办不行,那就让村民也一起来建设。”王启说,他们将情况向上级政府反映之后,转变了新的建设方式,即由政府投入一部分材料费用,由村民自己动手出力建设家园。此法一出,反而受到村民的欢迎,“因为谁都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漂亮,自己动手建的,大伙才会真正爱惜。”唐吉说,当时龙鳞村的村民自己也筹集资金改造村容村貌,草皮是每平方米2元,各类花草树木,种在谁家谁掏钱。
更令人感动的是,村里不请施工队,土法上马,就地取材,硬板路面村民自己铺,挡土墙自己砌,大伙白天下田做农活,晚上挑灯搞建设。到目前为止,村民投工投劳8600多人次,自觉拆除危房8间、棚舍26间,硬化3.5米宽的环村路达370米,环湖小路、巷道达1500多米,村里路灯就有66盏,绿化也达700多平方米。
为了保护环境,村民还制定了卫生公约,规定庭院卫生由各家自己负责,村主道、公共场所卫生则由村里聘请2名村民专门负责,还买了2辆垃圾车,做到垃圾日产日清。
为了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生态村的经验,村里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小组还自费到演丰镇、三亚槟榔村等地考察学习。
共建与自建结硕果
三先三后经验广泛推广
就是在这样的共建与自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,龙鳞村“出落”得越来越美,脏乱差没有了,走在水泥路上再也不用担心白天一身土下雨一脚泥。天黑有路灯,晚上能出来活动、锻炼,更可游湖戏水,心情越来越舒畅。
众人总结出了“三先三后”的经验。王启解释道,先规划后建设,可以让村里建设不乱套,也有益于村里的长远发展。而且如何建设,都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来统一决定的,移树、让地,都要意见统一,虽然这个统一的过程经常要召开多次会议才能达到,但这让村民有“当家作主”的主人翁意识;先自筹后配套,则是让村民先自筹资金来建设,政府再提供配套的资金和材料,这样村民才能真正珍惜建设成果,不“等、靠、要”;先村内后村外,则是将美好的环境扩大至村边、村外,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。这些经验,也推广到了其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中,屡试不爽。
如今村子已经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殊荣,但是建设却远没有停止。唐吉告诉记者,2012年,还准备将村文化室后面的一块空地平整成休闲地,让大伙可以在树荫下休息、活动,村后面还准备再将水田修成小湖,美化村庄。龙鳞村的未来,可以预见会越来越美。
湖北程力|垃圾车|垃圾运输车|垃圾收集车|垃圾清运车|销售热线:0722-3333338
挂桶垃圾车|压缩式垃圾车|摆臂式垃圾车|拉臂式垃圾车|对接式垃圾车|专业环卫垃圾车改装生产制造厂家
湖北程力集团专业汽车有限公司环卫垃圾车官方网址:http://www.ljcgz.com
【全文完】 |